2016年2月23日,楚天金報《創富工場》專欄發表了題為《8人小公司15年成行業龍頭》專題報道文章,報道了永業行的創業歷程。
全文如下:
從吃方便面熬夜干活,到股權分紅激勵員工 |
8人小公司15年成行業龍頭 |
楚天金報訊
□本報記者周萍英 通訊員王軍杰
春節前,武漢市企業“雙十雙優”評選大會上,湖北永業行評估咨詢有限公司(下稱永業行)被評為武漢“十大最具活力民營企業”。
2015年,永業行實現收入突破2億元,利稅2300多萬元,已成為全國同行業實力名列前茅、華中地區最具實力的評估咨詢機構,最新在冊員工900多人。
“企業剛轉制時可不是現在這樣。”永業行董事長方國成說。永業行由成立于1993年的原湖北省地產評估中心脫鉤改制而來。2000年剛改制時,永業行只有8名員工,業務單一,市場狹窄,前途迷茫。
15年間,永業行如何走過?
5分鐘談出機遇 兩箱方便面打江山
初創業拼的是精神
“改制后首先面臨角色和身份的轉換,從一個政府官員轉化為創業者。這個過程中收獲最多的是責任,真正開始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到公司事業中。”永業行總裁潘世炳告訴記者,為了開拓市場空間,公司幾位創始人成為推銷員,開始四處奔波尋找業務。
董事長方國成說:“面對困境,公司管理團隊將業務范圍從土地、房產評估拓展到國土資源、地質礦產、環境為背景的評估、咨詢、代理及相關領域的技術服務研究。”“很多事只有真正去親自做了才知道其中的艱難。”潘世炳說。當時市場上類似的評估公司已經有很多,競爭很激烈,這就注定了跑市場的過程充滿艱難,遭遇拒絕和冷眼更是家常便飯。
一次,潘世炳到某大公司洽談大型評估業務,公司負責人連面都不愿意見。在潘世炳的堅持下,對方才決定給他5分鐘時間。短短的5分鐘里,潘世炳像演講一般,把公司的優勢和資源介紹給對方,并提出對方所急需的評估和處置解決方案。對方負責人越聽越感興趣,最后聊了足足2個小時,此后不久便決定將項目交給永業行來做。
還有一次,永業行承擔某大型農業企業籌備上市評估工作。潘世炳帶人到了對方企業才發現,這家企業擁有六七十塊土地和水面養殖基地,資料空白、手續欠缺,評估工作相當困難,要到各個鄉鎮一項一項地去單獨收集整理。
永業行團隊沒有任何猶豫,潘世炳說:“這個業務對創立初期的公司非常重要,必須按時保質地完成。”那段時間,團隊成員幾乎晝夜不停地工作,每晚只能睡兩三個小時,實在累了就倚在床邊躺一下。為了節省時間,他們索性買來兩箱方便面解決吃飯問題。
一個星期后,評估基礎工作順利完成。客戶非常感動,與永業行結成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。
團結一致的隊伍,高漲的創業熱情,永業行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。
員工輪崗、股權分紅激勵
事業壯大時拼的是創新
“一個完善的現代化公司除了要有開拓進取的意志和能力,還要有卓越的創新力與和諧的企業文化。”董事長方國成說。從2006年開始,公司領導團隊開始對公司的管理、技術、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大力創新,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人才創新戰略。
由于公司不斷開拓新業務,涵蓋土地、房地產、資產、礦產價值評估、測繪登記數據等領域,對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大。為了吸引人才、培養人才、留住人才,公司對優秀員工逐步實行分紅權、期權和股權的激勵機制,加大人員輪崗交流力度,在細分領域工作出色的員工可以直接被委任重要職務,“將個人的夢想融入到公司的夢想之中,讓個人與公司結成命運共同體,這樣可以激發每個員工的積極性。”方國成說。
如今,永業行有博士5名、碩士近200名,省管專家、正高和副高職稱人員近30名,從一家只有8人的小微企業發展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龍頭。